你是否曾因重複動作或過度運動而感到肌腱疼痛?傳統上我們稱之為「肌腱炎」,但近年醫學研究發現,這名稱可能誤導了我們對疾病本質的理解。本文將帶您深入認識肌腱病變的真相,並釐清發炎與退化的關係。
什麼是肌腱?
肌腱是連接肌肉與骨骼的結締組織,主要由膠原纖維構成,具有強韌且靈活的特性。它們負責將肌肉收縮產生的力量傳遞到骨骼,從而驅動關節活動,是人體運動系統中不可或缺的「傳力鏈條」。
肌腱炎:傳統觀點與現代修正
傳統觀點:發炎是元兇
過去,「肌腱炎」一詞被廣泛使用,認為疼痛主要來自過度使用後的「炎症反應」。治療方式也多以消炎為主,例如休息、冰敷、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s)。
現代觀點:退化才是核心
近年研究發現,大多數長期肌腱疼痛並非由炎症引起,而是因反覆受力導致肌腱結構退化,醫學界逐漸改用「肌腱病變」(Tendinopathy)或「肌腱退化」來描述這種現象。這種退化源自肌腱細胞超負荷運作,修復機制失效,最終造成膠原纖維排列紊亂、組織弱化。
發炎還重要嗎?釐清關鍵誤區
雖然炎症不再是慢性肌腱病變的主因,但在某些情況下仍可能扮演角色:
急性期可能伴隨發炎
若因突然受傷或撕裂導致疼痛,初期可能出現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此時適用消炎治療(如冰敷、藥物),通常數日至一週內會改善。
慢性疼痛以退化為主
若疼痛持續數週以上,且無明顯紅腫熱痛,則更可能是純粹的結構性退化。此時若一味消炎,反而可能延誤正確治療。
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想找專科醫生,歡迎隨時找斑馬健康幫手。可致電9088 8069,也可WhatsApp聯絡我們。
撰寫:Wing | 審稿:Yuri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