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眼中,抑鬱症是心理脆弱的表現,但近年研究指出,抑鬱症其實與大腦的生理變化密切相關,是一種「腦病」,並不只是單純的情緒問題。
科學家發現,患有抑鬱症的人,大腦中與情緒調節有關的區域如杏仁核、前額葉皮質及海馬體等,活動模式與一般人不同。例如海馬體負責記憶和情緒,研究顯示長期抑鬱可能導致此區萎縮,影響情緒穩定性與記憶力。
此外,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在抑鬱症病人腦中常出現失衡情況。這解釋了為什麼抗抑鬱藥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能幫助改善情緒,因它能調節這些物質的水平。
這些發現幫助我們理解,抑鬱症不只是「想太多」,更是大腦化學物質運作異常的結果。正因如此,僅靠鼓勵或改變心態,往往無法徹底治癒,必須透過藥物與心理治療並行,才能達到療效。
理解抑鬱症的生理基礎,有助減少對患者的偏見,也讓社會更能以同理心面對這種看不見的痛苦。抑鬱症是病,而不是個人選擇;科學讓我們看到這一點,也讓治療更具希望。
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想找專科醫生,歡迎隨時找斑馬健康幫手。可致電9088 8069,也可WhatsApp聯絡我們。
撰寫:小魚 | 審稿:小魚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