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聰是一種複雜的健康問題,其成因多樣,影響深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4.66億人患有殘障性聽力損失,其中相當一部分最終發展為失聰。了解失聰的成因與類型,是預防和早期干預的第一步。
一、先天性失聰:生命初始的挑戰
先天性失聰指出生時或嬰兒期已存在的聽力損失,主要成因包括:
遺傳因素
家族中有聽力問題史的孩子風險較高,基因突變可能導致內耳結構或聽神經發育異常。
產前感染
孕期母親感染德國麻疹、巨細胞病毒或梅毒等,可能透過胎盤屏障損害胎兒聽覺系統。
圍產期問題
早產、低出生體重、分娩缺氧或嚴重新生兒黃疸,均可能影響聽神經發育。
二、後天性失聰:生活中的潛在風險
後天性失聰指出生後因疾病、環境或創傷導致的聽力損失,常見原因包括:
感染與疾病
腦膜炎、麻疹、腮腺炎等感染可能損傷聽覺神經或內耳細胞。
噪音暴露
長期處於高分貝環境(如工廠、建築工地)或頻繁使用耳機音量過高,可能導致噪音性聽力損失。
藥物副作用
某些抗生素(如慶大霉素)、化療藥物具有耳毒性,可能破壞內耳毛細胞。
外傷與衰老
頭部外傷、耳膜穿孔可直接損害聽力;老年性聽力損失則隨年齡增長自然發生。
三、失聰的四種類型:病變位置決定表現
根據損傷部位和機制,失聰可分為以下類型:
-傳導性聽力損失
-病變位置:外耳或中耳
-特點:聲音傳導受阻,常見於耳垢栓塞、中耳炎、耳硬化症等
-干預手段:多可透過藥物或手術改善
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
-病變位置:內耳(耳蝸)或聽神經
-特點:聲音感知與信號傳遞障礙,常見於老化、噪音損傷、遺傳因素
-干預手段:多需依靠助聽器或人工耳蝸
混合性聽力損失
-同時存在傳導性與感音神經性問題
-典型場景:慢性中耳炎患者伴隨內耳老化
中樞性聽力損失
-病變位置:大腦聽覺中樞
-特點:可聽到聲音但無法理解含義,常見於腦損傷或神經系統疾病
結語:早發現、早干預是關鍵
失聰的成因複雜多樣,但許多情況下可透過預防措施降低風險。避免長期噪音暴露、謹慎使用耳毒性藥物、重視孕期保健、定期進行聽力篩查,是保護聽力的重要手段。若已出現聽力問題,應及時就醫明確類型,選擇最適合的康復方案。
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想找專科醫生,歡迎隨時找斑馬健康幫手。可致電9088 8069,也可WhatsApp聯絡我們。
撰寫:Wing | 審稿:Yuri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