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結石,也被稱為「腎石」,是指在腎臟內形成的礦物質結晶。尿液是由腎臟過濾生成,通過輸尿管、膀胱及尿道排出體外。如果水分攝取不足,尿液中的礦物質濃度過高,便可能導致這些礦物質結晶,逐漸形成結石。腎結石在香港非常常見,尤其是30至40歲的男性,男性與女性的發病比約為3:1。
腎結石的成因
腎結石的主要成因是尿液中的水分過少,導致尿液中的礦物質無法完全溶解,從而形成結晶。長期飲水不足或排尿少是形成腎結石的關鍵因素。其他影響因素還包括:
不良飲食習慣:如高鹽、高蛋白質飲食,容易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泌尿道感染、痛風和肥胖:這些疾病會影響尿液的正常排泄,促使結石形成。
家族遺傳:有腎結石家族病史的人群風險更高。
腎結石的常見症狀
腎結石在初期常無明顯症狀,或僅表現為輕微的腰部不適。隨著結石增大,或移動至輸尿管、膀胱及尿道時,便會引發一些明顯的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
腎絞痛:當結石進入輸尿管並卡住時,會引起劇烈的絞痛,通常從腰部放射到下腹部,這種痛感被認為是與分娩陣痛相似的程度。
尿量減少或排尿困難:結石可能會阻塞輸尿管或尿道,造成排尿困難或尿量減少。
尿痛:當結石刺激膀胱和尿道時,會引發排尿時的疼痛。
尿血:結石可能會劃傷泌尿道的黏膜,導致出現血尿。
發熱:結石可能引起泌尿道感染,進而導致發燒。
腎結石的治療方法
治療腎結石的方法根據結石的大小、位置及患者的症狀而異。對於較小的結石,醫生可能會建議增加水分攝取,並觀察結石是否會隨尿液自然排出。然而,若結石較大或引發劇烈疼痛,則可能需要醫療干預。
中醫治療腎結石的方法
在中醫理論中,腎結石屬於「石淋」範疇。中醫將一些常見的泌尿系統症狀,如小便赤痛、頻尿、排尿不暢及小腹拘急疼痛等,歸類為「淋證」,而當這些症狀伴隨小便中排出砂石時,則稱為「石淋」。
針對腎結石的治療,中醫通常采用清熱利濕、利尿通淋的療法,旨在幫助結石縮小並順利排出體外。常見的中藥方劑以「四金」為基礎,這四味中藥包括金錢草、雞內金、海金砂和鬱金,具有以下功能:
金錢草:具有清熱利濕、利尿作用,有助於促使結石排出。
雞內金:可以軟化結石,幫助排石。
海金砂:有助於排尿,減少結石的積聚。
鬱金:擴張平滑肌,幫助舒緩結石引起的痛症。
在此基礎上,中醫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加入其他中藥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輔助藥材和其作用:
滑石、翟麥、扁蓄、車前子:這些藥物有助於加強清熱利尿作用,促進尿液排出。
枳殼、白芍、甘草:這些藥物能緩解平滑肌緊張,減少結石在經過輸尿管時引起的劇烈疼痛。
黨參、白朮、黃芪、胡桃肉:這些藥物適用於氣虛或腎虛較明顯的患者,幫助益氣補腎,提高治療效果。
總的來說,中醫治療腎結石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調理體內的濕熱和氣血,促使結石自然排出,並且對症下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性化調整。
腎結石的飲食管理
腎結石患者應注意飲食,避免結石復發。以下是一些飲食建議:
多喝水:每天至少飲用2至3公升的水,有助於稀釋尿液,減少結石形成的風險。
避免高草酸食物:如菠菜、芹菜、秋葵、濃茶、果仁和巧克力等。這些食物含有高濃度的草酸,容易促成草酸鈣結石的形成。
避免過量攝取維他命C:過多的維他命C會轉化為草酸,增加腎結石的風險。
控制肉類和蛋白質攝入:過多的動物蛋白可能會促進結石的形成,應適量食用。
減少鹽分攝入:高鹽飲食會增加鈣的排泄,促使結石形成,因此要限制鹽的攝取量。
避免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等,這些食物會增加尿酸結石的風險。
腎結石是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雖然它在早期可能並不引起明顯的不適,但隨著結石的增大,症狀會逐漸加重。對於腎結石患者來說,及時的治療和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關鍵。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合理控制飲食,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可以有效預防腎結石的形成和復發。
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想找專科醫生,歡迎隨時找斑馬健康幫手。可致電9088 8069,也可WhatsApp聯絡我們。
撰寫:Captain | 審稿:Captain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