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香港的年輕人中風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根據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2001至2021年間,香港年輕中風患者(18至55歲)的數量增加了近三成。研究團隊指出,控制血管風險因素,特別是高血壓,是預防年輕人中風的關鍵。
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通常是由於腦部血液供應出現異常,導致血液和養分無法有效輸送到腦部。缺乏氧氣的腦細胞開始受損,甚至死亡,進而導致原有功能的喪失。受損腦細胞所控制的身體功能也會隨之發生障礙,導致不同類型的症狀表現。
中風的種類與原因
中風通常分為兩種類型:
一、缺血性中風是最常見的類型,通常是由於腦血管出現栓塞,導致腦部血流被阻塞。栓塞的形成通常與動脈粥樣硬化、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以及一些心臟病(如心律不齊和冠心病)相關。
二、出血性中風則是由於腦內血管破裂,血液滲漏進腦組織,導致腦部功能受損。長期高血壓是其主要誘因,此外,腦血管的先天性病變也可能導致出血性中風。
中風的年輕化趨勢
儘管中風通常被認為是老年人的健康問題,但隨著現代人生活方式的變化,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也被診斷為中風。部分導致中風年輕化的因素包括:
不良飲食習慣:頻繁攝入高糖、高鹽和高脂肪的食物,容易引發「三高」問題。
不良生活習慣:缺乏運動、長期吸煙和飲酒都是中風的誘因。
頸部血管撕裂:劇烈運動或不當的頸部按摩可能導致血管受損,進而引發中風。
血管病變:如腦血管瘤、腦動靜脈畸形等先天性病變也可能是導致中風的原因。
中風的症狀與影響
中風的具體症狀取決於受影響的腦部區域,常見的症狀包括:
言語不清或表達困難
一側身體(如手臂、腳或臉)麻痹、無力或癱瘓
突然視力模糊或一隻眼看不清楚
突然劇烈頭痛
身體平衡及協調能力下降,甚至突然倒地
無故頭暈或昏厥
失禁
中風後的後遺症
中風的後遺症輕重不一,取決於中風的範圍和腦部受損的部位。常見的生理後遺症包括:
認知障礙:患者可能出現注意力、記憶力下降等問題,影響日常生活的獨立性。
吞咽障礙:中風後,患者可能會出現吞咽困難,增加被食物噎住的風險。
表達障礙:影響語言表達能力,患者可能出現口齒不清或表達困難。
身體癱瘓:嚴重的患者可能出現單側上下肢的癱瘓,肌肉無力等症狀。
如何預防中風?
無論年齡多大,都應該注重中風的預防。尤其是那些有多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壓、糖尿病、家族史等,應該更加註意。以下是一些預防中風的建議,供大家參考:
戒煙戒酒:避免煙酒對血管的損害。
作息規律: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
保持心態平和:避免精神壓力過大,保持積極的心態。
適量運動:進行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運動,保持良好的身體健康。
健康飲食:避免過多食用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保持適當體重。
定期檢查: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定期檢查和控制病情。
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想找專科醫生,歡迎隨時找斑馬健康幫手。可致電9088 8069,也可WhatsApp聯絡我們。
撰寫:Captain | 審稿:Captain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