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介紹所牌號碼:74272

聽力健康科普|失聰前兆與診斷指南

聽力健康科普|失聰前兆與診斷指南

聽力損失往往是漸進的過程,許多人在確診失聰前已出現明顯前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超過半數的聽力損失案例可透過早期發現與介入得到改善。本文將解析失聰前的常見症狀與現代醫學診斷方法,幫助您掌握聽力健康的主動權。

七大前兆:聽力衰退的警示信號

若出現以下症狀,建議盡快進行聽力檢查:

對話理解困難
在嘈雜環境(如餐廳、市場)中難以跟上對話,經常誤解他人說話內容。

需要重複聆聽
頻繁要求他人重複說話,或覺得別人說話聲音模糊不清。

音量調節異常
不自覺將電視、手機或耳機音量調高至他人覺得過響的程度。

持續性耳鳴
耳內出現嗡嗡聲、鈴聲或嘶嘶聲,尤其在安靜環境中更加明顯。

平衡功能下降
內耳損傷可能伴隨眩暈或平衡問題(如梅尼爾氏症症狀)。

社交回避行為
因聽力困難而逐漸減少參與群體活動或家庭聚會。

電話溝通障礙
聽不清電話對話,特別是缺乏視覺線索輔助時。

專家提醒:上述症狀可能隨時間緩慢加重,建議每年進行一次聽力篩檢,尤其是高風險族群(長期暴露噪音、長者、有家族史者)。

現代醫學診斷:精準評估聽力狀態

診斷失聰需由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或聽力學家進行綜合評估,主要方法包括:

1. 基礎檢查

耳鏡檢查
使用耳鏡觀察外耳道與耳膜狀態,檢查是否有耳垢阻塞、發炎或結構異常。

2. 聽力功能測試

純音聽力測試
透過不同頻率(250-8000 Hz)的聲音刺激,測量患者能聽到的最小音量(聽力閾值),繪製成聽力圖進行分級診斷。

語音辨識測試
在隔音室中測試患者對詞語和句子的理解能力,評估實際溝通中的聽覺表現。

3. 進階儀器檢測

聽性腦幹反應測驗(ABR)
透過貼附於頭皮的電極記錄聽覺神經對聲音的反應,常用於嬰幼兒或無法配合傳統測試者。

耳聲發射檢查(OAE)
檢測內耳毛細胞功能,是新生兒聽力篩檢的常規項目。

4. 影像學檢查

電腦斷層(CT)或磁力共振(MRI)
檢查內耳結構、聽神經及大腦聽覺中樞是否有病變或異常。

就診時機與流程建議

若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安排專業檢查:

-突然發生聽力下降(72小時內)

-單側聽力明顯減退

-聽力損失伴隨耳痛、頭暈或耳部分泌物

-持續性耳鳴影響日常生活

標準就診流程:

1.家庭醫生初診 →2.耳鼻喉科專科檢查 → 3.聽力學家詳細評估 → 4.必要時進行影像學檢查

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想找專科醫生,歡迎隨時找斑馬健康幫手。可致電9088 8069,也可WhatsApp聯絡我們。


撰寫:Wing |  審稿:Yuri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