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所有的鼻塞都指向特定的疾病,很多時候,問題出在我們每日所處的「環境」與自身的「生活習慣」上,這些因素會直接刺激並影響鼻腔黏膜的健康狀態,引發非過敏性、非感染性的鼻塞。
環境因素是首要問題。長時間待在空調房或冬季乾燥的氣候中,低濕度空氣會加速鼻黏膜表面水分的蒸發,導致黏膜乾燥、變脆甚至微血管破裂,並引發代償性的充血腫脹來試圖保持濕潤。此外,現代城市中的空氣污染,如汽機車廢氣、工廠排放的PM2.5懸浮微粒、臭氧,以及室內的香菸煙霧(包含二手菸和三手菸)、裝潢殘留的化學氣體、強效清潔劑的揮發物等,都是強烈的鼻腔刺激物,會引發黏膜的防禦性發炎反應,導致血管擴張和組織腫脹,造成鼻塞。
生活習慣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最典型的例子是「睡姿」。當人體平躺時,由於重力關係和自律神經的變化,鼻腔內的血液循環會重新分佈,容易導致下鼻甲發生生理性的充血腫大,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在入睡後或清晨起床時,鼻塞情況會明顯加重。採取側臥姿勢,有助於減輕在上方鼻腔的壓力,通常能暫時改善通氣。
針對這類鼻塞,改善之道在於調整環境與習慣。在乾燥季節使用加濕器,將室內濕度維持在40-60%;嚴格避免吸菸與接觸二手菸;在空氣品質不良時減少戶外活動,並佩戴能過濾PM2.5的口罩;選用無香精、較溫和的天然清潔產品。睡眠時可嘗試調高枕頭高度或使用額外的枕頭墊高頭部,利用重力幫助減輕鼻甲充血,並盡量保持側睡。這些生活上的細微調整,往往能有效緩解非疾病性的鼻塞困擾,讓呼吸更順暢。
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想找專科醫生,歡迎隨時找斑馬健康幫手。可致電9088 8069,也可WhatsApp聯絡我們。
撰寫:小魚 | 審稿:丁丁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