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
抑鬱症在過去曾被泛指為「神經衰弱」,屬於輕度的精神科病症。病人情緒會出現障礙,引致生理及心理失衡,情緒會持續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動力,思想變得負面,因而影響到正常的社交生活。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診斷標準,抑鬱症的定義是:病人於持續兩星期以上,有五個或以上已既定的生理或心理症狀,當中必須包括情緒低落及/或失去動力,而且此病持續為病人帶來明顯的情緒困擾及/或嚴重損害其日常生活功能。
成因
抑鬱症的成因十分複雜,主要可分為潛伏因素、引發因素及持續因素:
·潛伏因素
遺傳、與生俱來的脾性(偏執、容易因為他人的評語而鬱鬱不歡、或缺乏安全感) 、曾被虐待的成長經歷。
·引發因素
學業問題/轉校/升班、被人欺淩、與父母/同學或男/女朋友爭執、父母分居/離婚、重大的人生轉變 (如: 親友或寵物離世等)、突然病重或長期病患。
·持續因素
偏向負面的思考模式、感覺不到親人/朋輩的關愛/支持、逃避行為的習慣、解決疑難的方法傾向單一化。
徵兆和症狀
抑鬱症的一些常見徵兆你可能會有以下感受:
·情緒低落、難過或想哭
·坐立不安、煩躁或焦慮
·有罪疚感、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對自己感到失望
·空虛和麻木
·孤獨、很難和其他人相處
·生命裡沒有值得高興的事,或無法享受自己平時喜歡的事物
·感覺身處的世界很不真實
·對自己沒有信心
·絕望和對未來毫無希望
·出現自殺的想法
你可能會有以下行為:
·刻意避開自己平時享受的社交活動和事物
·傷害自己或採取自殺行為
·說話時感到困難、難以清晰地思考或作決定
·對性行為失去興趣
·沒記性、很難集中
·吸煙、喝酒的量比平常多或出現濫藥的情況
·很難入睡或睡太多
·長期感到疲累
·因胃口差而體重下降,或因胃口增加而體重上升
·身體感到疼痛,但沒有任何明顯原因
·行動緩慢或變得坐立不安和煩躁
檢查和診斷方法
根據2000年美國精神科學會《診斷及統計手冊》第四版修訂版(DSM-IV-TR),抑鬱症的診斷標準為:
曾經兩星期差不多大部分時間出現五項或以上的徵狀 (必須包括1或2):
·幾乎對所有活動失去興趣
·幾乎每天都感到情緒憂鬱
·食慾或體重驟降或驟升,但非刻意減肥或增肥
·幾乎每天都失眠或嗜睡
·行動或說話比平時遲滯或激動
·幾乎每天都感到疲累或失去動力
·專注力、思考力或決斷力減退
·幾乎每天都覺得自我價值低或有過份的罪疚感
·反覆想到死亡、重覆出現無特別計劃的自殺意念,甚至曾嘗試自殺或已有實行自殺的計劃
以上徵狀對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困擾,或對工作、學業、社交或家庭關係等形成重大負面影響。
治療
藥物治療
醫生會處方藥物為抑鬱症病人控制病情。使用的藥物主要有兩種:
·抗抑鬱藥:用以平衡腦部化學物質失調
·鎮靜劑:可以暫時紓緩病人焦慮的感覺
藥物能在3至4星期內減輕抑鬱症徵狀,病情可於4至6 星期後得到改善。一般來說,初服抗抑鬱藥病人最少要在病徵消失後繼續服用藥物4至9個月;若病情嚴重或屢次復發者,則需在病徵消失後最少繼續服藥一年或以上,病人需聽從醫生意見。
心理治療
目前較常採用的治療方法以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或簡稱CBT)和心理分析法(Psychoanalytic Therapy或Psycho-dynamic Analysis)為主。
心理治療主要是透過改變病人的負面思想及行為模式,令病人可以更客觀及有科學根據地改善自己的情緒問題。醫務人員會透過這類治療,為病人提供適當的支援及協助,從而找出病發的誘因。按個別病情而定,有需要時,病人需服用藥物以配合心理治療,使療程更有成效。
·認知行為心理治療法
主要是通過思想分析,協助病人培養新的思維和生活模式,一般較具目標性,而且療程相對來說較短。
·心理分析法
主要是透過理解和分析病人的過往經歷,以至潛意識所形成的意念,從而理解抑鬱情緒的癥結,探討較為全面和深入,而療程亦相對較長。
腦電盪治療
對於嚴重抑鬱的病人,如果經過藥物和心理治療後仍成效不大,在適合病人的情況下,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腦電盪治療。藉著微量電流通過腦部,改善腦部的新陳代謝平衡,達至改善精神症狀的效果。療程需視乎個別病情而定。
在電療過程中,病人會先被全身麻醉,醫生會在他的頭部指定位置,利用精密儀器通過微弱電流,使腦產生生化反應而達至治療效果,例如增加血清素或去甲腎上腺素的濃度,此種生化反應與抗抑鬱藥在腦部所產生的作用相似。
預防抑鬱症
·接受情緒低落、傷心有時是正常的情緒反應
·訂立健康均衡的生活模式,每天有充足、優質的休息/睡眠時間,每星期亦有定時鬆弛身心的活動、運動
·多與可信任的家人、親友及朋友傾訴
·可因應自己的興趣,閱讀有關抑鬱情緒的書籍、網站,增加自己對情緒管理的認識及解決方法
撰寫:Jolly | 審稿:左阮靖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