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熱最令人困擾的後遺症是「慢性關節痛」,約30%–40%的患者可能疼痛數月甚至數年。病毒可能觸發異常的免疫反應,導致關節持續發炎,尤其是手腕、膝蓋和手指等部位。
當被帶病毒的伊蚊叮咬後,基孔肯雅熱的症狀通常會在3–7天內快速爆發,病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1. 急性期(發病1–2週)
突發性高燒(≥39°C)持續2-5天
劇烈多關節炎:75%患者出現對稱性關節腫痛,尤其影響手腕、手指和踝關節
典型「彎腰駝背」姿勢:因關節疼痛導致行動困難
其他症狀:斑丘疹(50%患者)、結膜炎、噁心嘔吐
2. 亞急性期(2週–3個月)
發燒消退但關節痛持續
可能出現雷諾氏現象(手指遇冷變白變紫)
疲倦感明顯影響日常生活
3. 慢性期(>3個月)
約40%患者發展為慢性關節炎
關節僵硬變形風險(尤其膝關節)
可能合併憂鬱、失眠等心理症狀
高風險族群警示:
新生兒感染可能導致嚴重腦炎(死亡率達50%),65歲以上長者更易出現心肌炎等併發症。與登革熱最大區別在於:基孔肯雅熱極少引起出血性休克,但關節症狀更為持久。
目前尚無特效藥,治療以緩解症狀為主,如物理治療、抗炎藥物等。部分學者認為,早期使用抗病毒藥物或可降低慢性疼痛風險,但仍需更多研究證實。
患者應適量運動,避免關節僵硬,並按照醫生的建議,定期復查。
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想找專科醫生,歡迎隨時找斑馬健康幫手。可致電9088 8069,也可WhatsApp聯絡我們。
撰寫:小魚 | 審稿:丁丁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