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介紹所牌號碼:74272

腳型不美觀的扁平足,一鍵打開成因治療

腳型不美觀的扁平足,一鍵打開成因治療

扁平足

扁平足是以足弓塌陷為形態特徵,足部緩沖能力弱化、足踝剛度降低為功能特性的一種足部疾患。由於足弓的降低或者完全喪失導致足底承受更大的壓力改變足底結構增加了該人群下肢的損傷風險。

 

扁平足的成因

成年人形成扁平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恰當的定義、正確的診斷、合理的治療對於扁平足也十分困難。扁平足目前還沒有十分嚴格的定義,但從功能解剖學角度對它理解基本一致,即扁平足是指足縱弓的塌陷或消失。

 

扁平足的病因

·遺傳因素,先天性跗骨黏合或先天性韧带鬆弛

·運動或意外導致的韌帶斷裂

·疾病等造成的足部肌肉萎縮

·肥胖等導致的身體負荷長期過重使足弓肌肉受壓

·胫后肌腱炎,由劳损和创伤造成,當中患者以中年女性较多

·長期穿著不合適的鞋靴。不適腳的楦型制造出的鞋靴會導致足弓受損,較硬材質加工成型的鞋底也會使足底肌肉處於嚴重疲勞的狀態。

 

扁平足的症狀

扁平足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但當患者站立或走動過多時,腳底拱橋下塌,腳底貼近地面,未能有效避震和承托身體重量,久之患者的足關節、膝關節、髖關節或會出現代償性症狀。常見症狀:

·腳部出現酸麻痛感

·行走時平行力較差,容易受傷

·行走時或出現內八或外八腳,膝關節或見X型腳

·其他代償併發包括足底筋膜炎、拇指外翻、膝關節或腰椎病變

 

扁平足產生的危害

a.改變人的行走姿態,使得前足外展,後足內翻,鞋跟外側與鞋底內側容易磨損,足跟也易受傷。

b.長期站立、行走或跑跳時,由於沒有良好的靜態與動態支撐,足弓的消失也起不到緩沖的作用,內臟器官及腦部無法免於震蕩。足、腿、腰、膝、頸等容易疲勞和疼痛。

c.對於輕度扁平足的輕視導致病情的日益加重,重度的扁平足會引發其它的並發症,如膝蓋內彎、脊椎側彎、足底筋膜炎、跟腱炎等病症。

 

扁平足的檢查方法

1.足印法

測試對象把腳底均勻的塗飾上顏料,在塗抹顏料時要注意塗滿腳底並超出一些以防遺漏。當腳底的顏料稍幹,將足印完整的踩在準備好的紙張上,測量時被測者一只腳在水平面上放好,然後輕輕抬起另一只腳。在測量者的幫助下慢慢踩在紙上。前腳掌與後腳掌水的印記斷開,可以判斷為高足弓;足弓印記連在一起,但沒有超過腳的中趾連線,屬於正常足弓;超過中趾連線,即可視為扁平足;如果足的印記前後腳掌通連,並且幾乎同寬,即視為平足。平足和扁平足之間以一指間距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個級別。足弓壓面參考1

 

1足弓不同壓面程度

2.比例法

通過在足印的拇趾內側緣到足跟內緣畫一切線,通過比較足印空白區最寬寬度與實心區最窄寬度以確定是否患有扁平足及其重症程度。見圖2正常足印兩部分之比是 2:l;輕度、中度扁平足兩部分之比分別為 1:1 和 1:2;重度扁平足無空白區。

 

2比例法檢查扁平足

3.划线法

測試者用筆和尺先畫一條足弓內緣切線—第一線,再自中趾(第三趾)中心至跟正中點畫一條線—第二線,一、二線相交成角,再劃一條該角的等分線—第三線。三條線將足印分成內側、中間、外側三部分。正常足弓,足弓內緣在外側部分,輕度和中度扁平足的足弓內側緣分別在中間和內側,重度者足弓內緣超出內側部分

3.磁共振成像法

通過計算機和磁共振圖像進行足部骨骼的三維重建。可以更好的了解足的內部結構,通過核磁共振力學了解足骨的角度變化、撓度情況及其機制。以足部的活動和變化提供設計參數,確定應用材料並研發制造鞋靴及足部的相關產品。

4.足底壓力檢測法

測試者脫鞋襪,單足站立在測力板上,測試者足部分為前掌、中足、後跟3部分,分別測試各部分壓力,若足中部內側與足中部整體壓力的比值大於 24.0%即為扁平足。分析測量的結果可得到腳長、腳寬及沖量、時相等一些相關的腳型數據

 

扁平足的分類

·先天性扁平足後天性扁平足

先天性扁平足也叫垂直距骨。患者可能會出現足外翻,過度背屈,甚至足背能貼住脛骨,但不易內翻的情況。同時,舟骨關節會有較輕的腫痛和壓痛。長時間的行走或運動狀會有所加重。

 

·可塑性扁平足僵硬性扁平足

可塑性扁平足是指在無負重狀態下,足弓依然保持正常,但當身體站立時或有體重及其它負荷時會使足弓塌陷或消失。在嬰幼兒中這種病較為常見,這是因為足底的脂肪較厚,而且嬰幼兒肌肉和肌腱的發育尚未完成,力量較弱。對應於可塑性扁平足的特點,無論負重還是不負重時,僵硬性扁平足患者的足弓都有塌陷或消失的現象。這主要是由於形成足弓的3部分骨骼(跖骨、舟骨、楔骨)相互位置發生畸形位移或變異,尤其應註意跗骨聯合。這種情況矯正難度較大建議手術治療。

根據扁平足重癥程度不同分為輕度扁平足、中度扁平足和重度扁平足。

 

扁平足的預防

1)加強足部鍛煉

增強足底韌帶的彈性和力量,多做雙足內翻、外翻、背屈及趾屈的練習。或在沙灘或凹凸不平的地面行走,鍛煉時,可以用足底外緣著地步行,效果更佳。

2)推拿按摩

每天針對脛骨前肌、脛骨後肌、足底肌群及韌帶進行按摩,可以減緩足部疲勞,若

長期堅持還有可能恢復肌肉及韌帶的部分力量和彈性。

3)嬰幼兒

嬰幼兒時期腳應習慣於赤腳走路。在發展中國家的研究表明不穿鞋的腳與經常穿鞋的腳相比有更好的彈性、靈敏性,也更加強壯。足部畸形的可能性也會大大降低。

4)其他

選擇合適的鞋靴以保證足部正常的站立及行走姿態,鞋靴要能夠起到保護足弓的用,鞋跟要有一定高度以減少跟骨的負重量。

 

扁平足的治療

  手術治療

1)趾長屈肌腱轉移術,這是由於趾長屈肌腱近端與脛後肌腱最近,且力量大小與腓骨短肌相似,可以抵抗其過度的牽拉作用,維持軟組織的平衡,將趾長屈肌腱固定於舟10骨或楔骨的內側可以加強脛後肌腱的作用,減少其功能退化帶來的影響,恢復足弓動力的穩定性。

2)跟骨內移截骨術,該手術是將跟骨後 1/3 橫斷截骨至腓骨肌腱後約1cm處,截骨的平面要與跟骨垂直並與足底呈45°角,截下的跟骨內移1cm並固定。

3)外側柱延長術,外側柱延長術又名Evan’s跟骨截骨術。該手術是通過在跟骰關節近端的跟骨表面,在去除關節軟骨後取髂骨植骨10mm~l5mm並固定來延長外側柱。術後處理同跟骨內側截骨術相同。外側柱延長術可以改善前足外翻,後足外展畸形及恢覆內側足弓的高度。屍體研究顯示外側柱延長術後還能保護足在負重位時過度負荷的彈簧韌帶。

4)關節融合術,雖然跟骨內側移位截骨術以及軟組織恢覆性重建術治療扁平足的短期效果較好,但是長期效果並不如人意。所以才有後來的關節融合術為主的治療方法。關節固定術可以恢覆中足之間的結構功能,穩定關節,能夠改善距舟關節和距下關節半脫位的畸形影響。但是由於受覆合運動關系的限制,後足的活動能力會有一定的缺失,這一問題至今無法解決。

 

扁平足的手術治療方法應根據病患具體的患病情況而定,雖然各種手術方法從不同的側面出發,解決了扁平足一些病理上的問題,矯正了部分畸形,恢了足部一些解剖學和生物力學的作用,但是單一的應用一種方法無法保證其良好的治療效果。單純的軟組織手術不能完全從力學環境改變足部畸形的應力特點,作用不夠顯著,而單一的骨性手術解決了某些畸形,但也存在如後足活動能力大幅下降,缺少動力支撐和部分靜力維持作用等等的弊端。

 

所以,在扁平足的治療過程中,醫師如何糾正足部畸形的同時最大程度的保證後足的運動能力,如何對患者采用最小創傷的術式組合為病人減輕痛苦的同時盡量避免術後並發並保證手術長期效果,對其來說都是巨大的挑戰。

 

非手術治療

1)坐式動作。踝關節背屈、趾屈運動。背屈盡量使足背向上翹起,足趾用力向上伸展,趾屈盡量足尖下垂,足趾用力屈曲。踝關節還應做適當的內翻、外翻運動。內翻時兩膝不能移動,使兩足足底相對,外翻時兩足的足底應盡量向外伸展,同時伸直腳趾,做背屈動作。踝關節還可做旋轉繞環的運動,意弧度要大,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環繞4次。另外,還可以用腳趾鉗玻璃球、紙片、塑料棒等和足掌彎曲鉗乒乓球、網球等物的方式進行足趾屈伸和背屈的練習。該練習應保證一定的數量,否則達不到治療的效果。

2)立式動作

①足尖步練習:提起後足跟,離地越高越好,盡量用足尖或腳掌前端行走。身體須保持正直,挺胸收腹,臀部不要撅起,行走時步間距要小,步伐要穩健,腰部要用力保持身體狀態,切勿走一步,停一步,應盡量保持行走的連貫性,也可用足尖輕跑,跑動過程足部要有彈性,落地時盡量保持安靜。用輪流雙足、單足交替進行足尖跳繩的方法也可達到鍛煉的作用。

②用雙足的邊緣進行行走練習。患者可在M形斜面上分別做雙腳內側緣走、外側緣走、足跟走、足尖走,反覆交替進行。也可在鵝卵石、沙灘或凸凹不平的路上行走。行走時切勿讓足跟先著地。

③用足尖做下蹲和起立的交替練習。雙足足尖並攏,兩手扶物,深屈膝下蹲,足跟不能著地,起立還原後完成一套動作,反覆練習,可見成效。

另外,穿著特制的矯形鞋或矯形鞋墊也可以改善足底的壓力分布,維持足弓的正常形態,減少足部疼痛。

 

 

撰寫:Jolly  |  審稿:左阮靖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及細則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