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季日照增強,紫外線輻射量顯著攀升。不論是日常通勤、戶外運動或是海濱休閒,缺乏有效防護的皮膚都可能遭受紫外線的急性損傷。需要明確的是,曬傷並非簡單的皮膚泛紅,而是紫外線引發的局部炎症反應,嚴重時更可影響全身機能。
如何科學識別曬傷?
曬傷症狀通常在紫外線暴露後2-6小時內逐漸顯現。特徵性表現為照射區域出現邊界清晰的紅斑、局部皮溫升高及觸痛明顯。若紫外線損傷眼部,可出現眼瞼紅腫、角膜刺痛、畏光及流淚等光電性眼炎症狀。
重度曬傷患者除皮膚症狀外,還可能伴有系統性臨床表現:包括皮膚水皰形成、大片表皮剝脫,以及發熱、寒戰、頭痛等全身性炎症反應,嚴重者甚至出現惡心、嘔吐及循環障礙。
這些情況需要立即就醫:
- 曬傷面積超過體表20%,或特殊部位(顏面、會陰部、關節屈側)出現水皰
- 持續劇痛伴高熱(體溫>39℃)、意識狀態改變或反復嘔吐
- 水皰破潰合併膿性分泌物,提示繼發感染
- 出現心動過速、口乾、少尿等脫水或休克體徵
長期危害不容忽視
每次曬傷都會造成角質形成細胞DNA損傷積累,不僅加速皮膚光老化(皺紋、色素沈著、彈性下降),更會使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發病風險顯著增加。建議採用UPF50+防曬產品、穿戴防護衣物等有效措施,並將防曬作為日常護膚的核心環節。
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想找專科醫生,歡迎隨時找斑馬健康幫手。可致電9088 8069,也可WhatsApp聯絡我們。
撰寫:Wing | 審稿:Yuri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