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眼的成因看似簡單,其實和我們每天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醫學上指出,雞眼是皮膚對「慢性壓力和摩擦」的回應,因此任何反覆刺激足部的因素都可能是元兇。例如長期穿尖頭鞋、尺寸不合的鞋,或是因為腳型異常(如拇趾外翻、扁平足)導致局部壓力集中。高跟鞋愛好者更是高危人群,因為身體重量大部分壓在前腳掌,容易在此處長出雞眼。值得注意的是,長時間站立或走動的人(如老師、服務業工作者)更容易反覆出現雞眼,這並非單純的皮膚問題,而是足部健康的警示。
👉 常見成因:
1.鞋子不合腳:鞋頭過窄或鞋底過硬,長期摩擦。
2.足部結構問題:拇趾外翻、槌狀趾等增加局部壓力。
3.姿勢與習慣:長時間站立、走路,或常穿高跟鞋。
4.皮膚狀況:乾燥皮膚缺乏彈性,更易角質堆積。
👉 預防措施:
選擇合適鞋子,鞋頭要留足夠空間。
長時間站立工作時,適當更換鞋子或使用足弓支撐墊。
每週護理足部皮膚,避免過度乾裂。
若有足型異常,及早尋求專業足科評估。
💡 小小的雞眼,往往反映出日常習慣的不良。換鞋、護足,才是真正的根源解決方式。
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想找專科醫生,歡迎隨時找斑馬健康幫手。可致電9088 8069,也可WhatsApp聯絡我們。
撰寫:Yuri | 審稿:Wing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