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是老年人最常見的腦部神經退化毛病之一,但亦有少數中年患者。根據衛生署的資料顯示,本港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中,便有1人患上認知障礙症;而每3名85歲或以上長者中,則有1人患上認知障礙症。預計到了2036年,全港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人口將高達28萬。
常見類型和成因
1.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約佔所有病例的50-75%。其成因尚未完全明確,但研究顯示,大腦中會出現澱粉樣蛋白斑塊和神經元纖維纏結,導致腦細胞加速退化。患者記憶、判斷力、決策能力等會逐漸衰退,情緒與自我照顧能力也會受到影響。
2.血管性認知障礙症(Vasculardementia)
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是第二常見的認知障礙症,約佔病例的20-30%。其成因與中風或血管疾病有關,這些疾病會導致腦部積累性損傷。患者的認知能力會隨著中風的發作而逐步衰退,病情表現呈現「階梯式」變化。
3.散播性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DementiawithLewybodies)
此類認知障礙症較為罕見,病因是路易氏體在腦內積累,導致腦細胞死亡。症狀不穩定且無法預測,常出現手震、肌肉僵硬等類似帕金森症的症狀。此外,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視覺幻覺。
4.額顳葉認知障礙症(Fronto-temporaldementia)
額顳葉認知障礙症通常在40至60歲之間發病,主要由大腦額葉和顳葉萎縮引起。患者的個性、行為和語言能力通常比記憶力更早受到影響,病情進展不可預測。
不同階段及病徵
認知障礙症進展迅速,患者的症狀會隨著病程進入不同階段而變化。以下是不同階段的常見病徵:
-早期:主要表現為短期記憶下降,患者難以記住剛發生的事件,語言表達和理解力也有所減弱。儘管如此,患者仍能自行應付日常生活,但可能需要他人提醒。情緒可能會變得易怒或疑心重,對周圍環境的掌控感減弱。
-中期:隨著病情發展,患者的遠期記憶會受到影響,開始混淆現實與記憶中的情境。言語表達變得簡單或不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照顧能力逐漸下降,需他人協助。患者可能會迷失在熟悉的環境,對日期、時間和地點的感知也會模糊。情緒波動明顯,甚至可能會出現遊走、作息混亂等行為問題。
-後期:患者的記憶進一步衰退,甚至連最熟悉的人和重要事件都會遺忘。語言能力減退,可能僅能發出單音或完全失語。患者可能需要長期的照顧,包括餵食、如廁等日常生活的協助。此時情緒和行為會出現較大變化,患者可能變得被動、退縮,不願與他人接觸,身體機能也逐漸衰退,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輪椅或長期臥床。
診斷方法
認知障礙症的診斷並非依賴單一檢查,醫生通常會綜合分析患者的症狀,並通過一系列測試來進行診斷。這些測試包括認知能力評估、血液檢查、腦部掃描等,從而全面了解病情。
1.認知能力測試:通過各種測試評估患者的記憶、理解、思考及判斷能力。
2.血液檢查:用於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如甲狀腺問題、維生素缺乏等。
3.腦部掃描:可檢查腦部結構變化,幫助診斷腦部退化性疾病。
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的腦神經科設計了一份問卷,作為初步篩查工具。若患者出現以下兩項或以上的症狀,建議儘早就醫進行進一步檢查:
-對以往喜好的活動失去興趣
-判斷力減退,如決策能力下降
-重複提問同一問題或重述同一事情
-學習新事物有困難,如不會使用電話
-忘記當前的年份或月份
-無法處理複雜的財務問題,如稅單或日常開支
-忘記重要的約會或復診日期
-經常出現思考和記憶上的問題(每週多次)
治療方法
儘管目前尚無根治認知障礙症的治療方法,但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延緩病情發展,減少記憶衰退,並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從而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1.藥物治療:
-膽鹼分解抑制劑(Cholinesteraseinhibitors):可以減慢阿茲海默症的病徵進展,適用於輕度至中度的患者。
-小劑量阿斯匹靈:對血管性癡呆有幫助,有助防止進一步中風。
-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或鎮定劑:有助穩定患者情緒,減少焦慮或攻擊性行為。
2.懷舊治療:
透過讓患者置身於他們年輕時代的環境中,如熟悉的家居佈置,可以穩定其情緒並訓練記憶力。
3.多感官治療:
透過適量的感官刺激(如音樂、氣味、觸覺等),可以幫助減少過度呆滯或過度激動的情況,促進患者的情緒穩定。
4.其他輔助方法:
-規律的日間活動,有助防止患者日夜顛倒。
-使用日記本協助記錄約會和工作清單。
-在家中設置明確的提示或標誌,幫助患者記住日常任務。
-讓患者佩戴寫有住址和親友聯絡方式的頸項鏈或手環。
-戒煙、健康飲食及適量運動。
-管理和控制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
儘管認知障礙症目前無法根治,但早期診斷和干預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並延緩病情的進展。
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想找專科醫生,歡迎隨時找斑馬健康幫手。可致電9088 8069,也可WhatsApp聯絡我們。
撰寫:Shea | 審稿:Shea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