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醫學研究,大約10%至15%的孕婦會在產後患上產後抑鬱症。若未能及早發現並治療,可能會發展成產後精神病,甚至出現自殘或傷害他人的行為!如果你懷疑自己有產後抑鬱症,是否可以進行自我測試?男性會有產後抑鬱症嗎?如何治療?一篇文章帶你了解。
甚麼是產後抑鬱症?男性也會有嗎?
產後抑鬱症是指母親在分娩後出現的情緒低落狀態。據統計,40%至80%的新媽媽在產後3至5天會感到沮喪、容易哭泣或焦慮等情緒波動,這些情況通常會在幾日內自行緩解。然而,若情況在產後兩週仍未好轉,或產後一段時間才出現嚴重的抑鬱、焦慮和失眠症狀,就可能是產後抑鬱症的徵兆。
至於男性,過往普遍認為只有女性會患上產後抑鬱症,但近年研究發現,新手爸爸也有機會出現類似的情緒問題。研究指出,每10名新手爸爸中,約有1人會在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內經歷產後抑鬱症狀。
男人成為父親後,同樣需要面對身份轉變、照顧寶寶的責任,甚至面對經濟壓力、家庭糾紛或是夫妻關係的變化等。部分男性也可能誤將自己的焦慮、疲倦和壓力解釋為“過度勞累”或“被冷落”,因此未能及時察覺自己可能患上產後抑鬱症。
如何分辨產後情緒低落與產後抑鬱症?是否有潛伏期?
根據香港衞生署的資料,產後情緒問題可分為三種:產後情緒低落、產後抑鬱症和產後精神病。這三者的區別在於病徵的嚴重程度和發病時間:
-產後情緒低落(約40%至80%):產後3至5天,情緒波動、容易哭泣、失眠及煩躁不安,通常會在幾日內改善。
-產後抑鬱症(約13%至19%):多數在產後6週內出現,症狀包括情緒低落、缺乏動力、對照顧寶寶感到焦慮等。若能及時治療,多數能康復。
-產後精神病(約0.1%至0.5%):多在產後兩週內發病,症狀包括幻聽、妄想、自殘或傷害他人的行為,需要立刻求醫。
產後抑鬱症的成因
至今,醫學界未能確定產後抑鬱症的單一成因,但根據研究,以下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風險:
-家族病史/個人病歷:如果家中成員曾患抑鬱症或其他精神健康疾病,風險會增加。
-荷爾蒙變化:女性分娩後,體內荷爾蒙急劇波動,這會影響情緒穩定性,增加患抑鬱症的風險。
-生活壓力:經濟困難、家庭矛盾(如婆媳糾紛)或無法適應新角色的壓力,都是風險因素。
-重大事件:如曾經歷失業、搬家、失去親人或身邊人的疾病等。
-其他生理和心理因素:例如,難產、剖腹產或寶寶的健康問題也可能成為觸發因素。
產後抑鬱症的症狀
常見症狀包括:
-持續的情緒低落,感到沮喪、焦慮或容易流淚。
-對以往喜愛的事物失去興趣,包括對孩子的照顧。
-食慾不振,或反過來過度進食。
-失眠或過早醒來。
-經常感到疲倦或缺乏活力。
-難以集中精神,做決定也變得困難。
-自責、內疚,感到自己無能或失敗。
-情緒激動,容易焦慮或煩躁。
若不及時治療,產後抑鬱症有可能惡化,甚至演變為產後精神病,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危害。
如何治療產後抑鬱症?
治療方法因人而異,但通常會包括以下幾種方式:
1.心理治療/談話療法:
-認知行為治療(CBT):幫助患者識別並改變負面思維模式,改善情緒。
-人際關係治療(IPT):幫助患者改善人際關係,特別是夫妻關係與育兒角色的調整。
2.藥物治療:
-服用抗抑鬱藥(如SSRI、SNRI等),能幫助調節大腦中的神經遞質,改善情緒。服藥後,通常需要1至2週才能見效,並且需要持續6個月左右來避免復發。
3.腦電盪療法(ECT):
-如果病情嚴重,並且對藥物和心理治療無效,醫生可能會建議使用腦電盪療法,這是一種透過電流刺激大腦,重塑大腦化學狀態的治療方式。
4.生活習慣改善:
-保持良好的睡眠、健康飲食,適當運動,並學會放鬆自己,避免過度壓力。
-形成支援網絡,向親朋好友或專業人士尋求幫助。
預防產後抑鬱症的關鍵在於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統,保持身心健康,並及早識別病徵,尋求專業幫助。當覺得壓力過大時,應主動尋求心理輔導,保持情緒穩定,與伴侶共同面對挑戰。
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想找專科醫生,歡迎隨時找斑馬健康幫手。可致電9088 8069,也可WhatsApp聯絡我們。
撰寫:Shea | 審稿:Shea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