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介紹所牌號碼:74272

出生就打疫苗,只為防乙型肝炎

出生就打疫苗,只為防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

B型肝炎,常簡稱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後,引起的肝臟急性或慢性發炎之疾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潛伏期,可從30天至180天不等,平均約75天。

大多數人初次感染時沒有明顯症狀,而少數人會有急性症狀如噁心嘔吐、黃疸、疲倦、茶色尿以及腹痛等。初次感染造成的急性症狀,通常持續數週之後即會消退,極少數會造成死亡或嚴重併發症。

嬰兒經由母親垂直感染乙型肝炎後,有90%的概率成為慢性乙型肝炎帶原者;而5歲後才感染乙型肝炎者,長大後只有不到10%會成為慢性帶原者。雖然大部分慢性肝炎患者沒有症狀,但卻有機會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亦為慢性肝炎患者死因的15%至25%。

 

傳播途徑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於血液和體液內,而體液包括唾液、精液、陰道分泌,和其他身體分泌物等。因此只要與患者的血液或體液有接觸,便有機會受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如下:

·性接觸 – 與受感染者有性接觸。

·母親傳染胎兒 – 受感染的母親把病毒傳染給嬰兒。

·血液接觸 – 在輸血的過程中,輸入已被病毒感染的血液;與受感染者共用針筒或其他容易損傷皮膚的用品,如牙刷、剃刀等。

 

症狀

急性乙型肝炎

·有嘔心、嘔吐、食慾減退、發燒、腹部疼痛以及黃疸(皮膚和眼睛變黃)等。

·九成以上患者會完全康復,但約5-10%患者會演變成慢性乙肝。

慢性乙型肝炎

·病情較輕時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僅可能會疲倦、食慾下降。

·到病情嚴重,例如肝臟細胞大幅壞死或出現肝硬化,才可能有黃疸、尿液變為深茶色、並有噁心、嘔吐、上消化道不適等。

 

診斷方法

·一般由身體檢查,驗血顯示肝酵素ALT過高,表示肝臟發炎受損,發現患病。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表面上獨有的一組蛋白質,若驗血發現HBsAg呈陽性,則表示感染乙肝病毒。

 

治療方法

急性乙型肝炎一般不被治療,因為在90%至95%的情況下病情自然消失。須定期抽血檢驗甲胎蛋白、接受超聲波掃瞄或肝纖維化掃瞄,監察是否開始惡化為肝硬化或肝癌。

現時乙肝藥物須長期以至終身服用,故通常醫生會由肝硬度、年齡、乙肝病毒活躍程度等指標,判斷是否開始服藥治療。針對慢性乙型肝炎有多種藥物:α干擾素、PEG干擾素、恩替卡韋、拉米夫定、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韋。

 

 

預防

接種疫苗

1988年開始,在香港出生的嬰兒皆會接種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注射乙肝疫苗須分三劑注射,第一劑與第二劑之間相隔一個月,五個月後接種第三劑。因疫苗產生的乙肝抗體數量會慢慢下降,有時甚至會低至測試不到,但免疫系統的記憶功能會令接種疫苗的人士有長達15年以上的免疫力。

若感染乙肝高風險人士抗體不足,可注射加強劑,高風險人士包括:

·職業時常接觸血液,例如醫生、護士、救護員、血液化驗師等

·伴侶患有乙肝,或有多個性伴侶的人士

·家庭成員中有乙肝患者的人士

·需定期洗腎的人士

·患上削弱免疫力的疾病,例如愛滋病的人士

注射疫苗後,約有10%的人士未能產生抗體。在再次接種的人士中,也約有10%依然未能產生抗體。

生活習慣

1.與不清楚是否攜帶乙肝病毒的人進行性行為前應採取安全預防措施。正確地使用避孕套,可以減低感染的機會。

2.不用他人的有可能與血液及體液接觸的私人物品,如牙刷(刷牙出血)、剃刀及針筒。

3.對紋身、紋眉、穿耳洞、針灸、脫痣等接觸血液的手術謹慎對待,尤其不應使用消毒不合格的儀器進行,盡量使用即棄器具。

4.如工作需要與病者接觸,應實行一些安全措施。如會接觸大量病者的血液及體液,應戴上手套、面罩和保護外衣。也可用稀釋的家用漂白水(1份漂白水加49份水)消毒受血液染污的物品。

 

 

撰寫:Jolly  |  審稿:左阮靖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

 


其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