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障礙是現代社會中日益顯著的健康挑戰,尤其在噪音污染加劇與人口老齡化的雙重影響下,香港的聽力受損案例亦持續攀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約有4.66億人正面臨不同程度的聽力問題,而這數字仍在增長。本文將深入淺出地解釋「聽力損失」與「失聰」的區別、分級標準及其影響,幫助大眾正確理解這一重要健康議題。
什麼是聽力損失(Hearing Loss)?
聽力損失是一個廣泛的統稱,指個人聽覺能力出現減退,範圍從輕微至嚴重不等。根據國際常見分級標準(如Mayo Clinic所採用),聽力損失可區分為以下程度:
-輕度聽力損失:聽力閾值為26至40分貝(dB),患者可能難以聽清輕聲細語或遠距離對話。
-中度聽力損失:聽力閾值為41至60 dB,在日常交談中會出現困難,常需要他人重複說話。
-重度聽力損失:聽力閾值達61至80 dB,此時僅能聽到極大的聲音,一般對話幾乎無法進行。
許多輕度至中度聽力損失者可以透過助聽器改善聽覺,並維持常規溝通方式。
什麼是失聰(Deafness)?
失聰屬於聽力損失中最嚴重的等級,通常指聽力閾值超過81 dB的極重度狀態。患者幾乎無法透過耳朵感知聲音,即使使用助聽器也幫助有限。因此,失聰人士多需依賴其他方式與外界溝通,例如手語、唇讀、文字輔助或視覺提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失聰代表聽力功能幾乎完全喪失,對日常生活、社交參與及心理適應帶來重大挑戰。
為什麼區分聽力損失與失聰如此重要?
正確區分這兩者有助於社會大眾、醫療專業人士及政策制定者更精準地提供支援:
-醫療介入方式不同:聽力損失可能透過助聽器、藥物或手術改善;而失聰者則需早期接受語言訓練、使用輔助科技(如人工耳蝸)或學習替代溝通方法。
-社會支持與包容:理解失聰人士的溝通需求,能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例如提供手語翻譯服務、字幕顯示及視覺警示系統。
-公眾教育與預防:認識聽力損失的分級可提高民眾對聽力保護的意識,減少因噪音暴露或延誤就醫而導致惡化成失聰的風險。
全球現況與香港的挑戰
隨著都市化與高齡社會來臨,香港與許多地區一樣,面臨聽力問題普及化的趨勢。長期處於高噪音環境、耳機使用不當,以及老年性聽力退化,都是常見成因。定期聽力檢查、減少噪音暴露、配戴防護裝備,以及提高早期干預意識,是維護聽力健康的重要步驟。
結語
聽力損失與失聰雖屬同一系列的健康問題,但程度差異顯著,所需面對的策略與支持也不同。透過科普教育與社會共同推動,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環境,讓每個人——無論聽力程度如何——都能順暢溝通、積極生活
如果你有任何健康問題想找專科醫生,歡迎隨時找斑馬健康幫手。可致電9088 8069,也可WhatsApp聯絡我們。
撰寫:Wing | 審稿:Yuri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