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介紹所牌號碼:74272

腦癇?記憶衰退?腦腫瘤並非不治之症

腦癇?記憶衰退?腦腫瘤並非不治之症

腦腫瘤

腦部大約可分為大腦、小腦、腦幹,大腦扮演人體機能總指揮,由兩個橢圓形半球組成,每個半球有四個組成部分,包括腦葉、額葉、頂葉、顳葉及枕葉,各自控制身體不同的機能。

當局部腦組織發生不正常的分裂增殖,會形成瘤塊,有機會是良性腫瘤,但也有可能是惡性腫瘤,即俗稱的腦癌。良性腫瘤的生長較緩慢,極少擴散,一般對健康威脅不大;惡性腫瘤的生長速度則快得多,會侵害及壓迫附近的正常腦組織,影響腦部及身體功能,甚至危害生命。

 

成因

腦腫瘤的成因至今不明,但以下的危險因素有可能增加患上腦腫瘤的機會,請大家注意:

·年齡:雖然任何年齡的人士均有機會患上腦腫瘤,但40歲以上人士的風險較高;部分癌瘤如髓母細胞瘤幾乎只在兒童身上出現。

·性別:男性患病的機會率較高

·遺傳:家族中曾有人患神經膠質瘤

·接觸化學物質:因工作而接觸輻射物、甲醛、氯乙烯和丙烯

·免疫系统较弱

 

症狀

腦部不同的位置負責不同的功能,因此徵狀與腫瘤的位置、性質及大小有直接的關係,有些病人可能毫無徵狀,在身體檢查中才發現腫瘤,如大家同時出現以下幾種不同的徵狀,請盡快找醫生診斷:

·腦癇

·頭痛

·嘔吐

·四肢運動及感覺出現障礙、麻痺、半身輕癱、肢體震顫

·意識偏差、性格轉變、記憶衰退

·耳鳴、暈眩

·面部肌肉麻痺、疼痛

·吞嚥困難

·視力減退,出現疊影

·內分泌失調

·說話困難,表達及理解出現障礙

·大小便失禁

 

良性腫瘤與惡性腫瘤

一般而言,良性腦腫瘤的生長速度比較緩慢,不會擴散去入侵或破壞腦部其他組織,不過腫瘤在腦部有限的空間生長下,有可能壓迫到正常的腦組織,導致腦組織受損。

常見的良性腦腫瘤包括腦膜瘤、神經鞘瘤、腦垂體瘤等等,當中以腦膜瘤最為常見,佔整體良性腦腫瘤個案超過四成。

惡性的腦腫瘤,亦即腦癌,生長速度一般較良性的腦腫瘤快,更有可能擴散到腦部不同位置,繼而影響身體各種機能 。常見的惡性腦腫瘤包括膠質母細胞瘤、星形膠質瘤、寡樹突神經膠質瘤、空管膜細胞瘤等等,當中以膠質母細胞瘤最為常見,佔整體惡性腦腫瘤個案超過四成

此外,脑腫瘤可细分成原发性脑癌及转移性脑癌。

原發性腦腫瘤

原發性腦腫瘤是指腫瘤在它原本的位置上不斷生長及變大,可以是良性或惡性腫瘤。腫瘤一般以原發處的細胞命名,較常見的是膠質瘤(Glioma),例如星形膠質瘤(Astrocytoma),便是由星形細胞病變而成。

轉移性腦腫瘤

局部轉移:指惡性腫瘤由身體其他地方游離原來的地方而轉移到腦內,此情況最常見於鼻咽癌。

遠距離轉移:指癌細胞經過血液轉移到腦內,形成一個或多個顱內腫瘤,例如肺癌和乳癌。遠距離轉移有時會在原發性腫瘤治療後很久才被發現,15%的病人沒有任何癌症或腫瘤病歷。

 

診斷

如醫生懷疑病人可能患上腦腫瘤,會替病人進行臨床檢驗、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掃描、正電子掃描、血管造影、光譜圖掃描、腦部活組織化驗等檢查,以診斷病人是否患上腦腫瘤。其中較常用的診斷方法有:

電腦掃描

採用放射性技術,以靜脈注射含碘的對比劑後,能顯示腫瘤的大概位置及腫瘤引起的變化。

 

磁力共振掃描 (MRI)

不含放射性物質,能清楚顯示腫瘤的詳細情況,準確度達90%,並有助日後手術時定位,及導航放射治療。磁力共振掃描特別有助於診斷星形膠質瘤,而對於顱後窩腫瘤尤其是腦幹腫瘤,亦以磁力共振掃描較準確。

 

正電子掃描 (PET)

正電子掃描主要是利用正電子的放射性同位素藥物來診斷,是偵測癌細胞敏感度最高的方法,一般建議用於轉移性腫瘤病人身上,以追蹤原發性腫瘤的位置。

 

治療

雖然手術是移除腦腫瘤的最直接方法,但由於腦部結構相當複雜,部分個案未必可以透過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加上一些患者於確診時,癌細胞已出現擴散,這時便需要採取其他的治療方案,儘可能抑制癌腫瘤生長,以緩和病情。

 

手術治療

顱骨切開術(Craniotomy)是將癌腫瘤切除的外科手術,進行時需要把頭顱骨切開,切除癌腫瘤後再把頭顱骨重新縫合。進行顱骨切開術前,病人需要將部分或者全部頭髮剃去。

腦部外科手術始終存在一定風險,而腫瘤的特性、大小等因素,亦會影響醫生能否透過外科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

部分情況下,腫瘤位處危險位置如腦幹、丘腦,又或重要神經區域,包括語言區、運動神經區等,手術切除風險甚高。此時醫生會配合其他治療方案,先縮小腫瘤,以提升手術可行性,或考慮透過其他方法治療。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分為全腦放療(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及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兩種。

全腦放療適用於多於10個病灶的患者,能減低復發風險,改善病人整體存活率,但全腦放射對腦組織影響較大,副作用較多例如個別患者治療後可能出現記憶力衰退等副作用,故一生人只能接受一次全腦放射。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則適用於體積較小、數量較多、擴散位置較深入的患者。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透過高劑量放射線直接射向腫瘤,避開其他腦部組織,大幅減少副作用,雖然病人仍有可能掉髮,但認知能力、記憶力則大致不受影響。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是大眾十分熟悉的癌症治療方法之一,主要是以口服或靜脈注射的抗癌藥物殺死存在體內的癌細胞。

現時常用於治療原發性腦癌的化療藥包括替莫唑胺(Temozolomide),另外醫生亦會根據患者的病情,而決定是否需要使用其他化療藥物。

不少癌症患者對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感到恐懼不安,但其實現今化療藥物已取得顯著進步,副作用較以往輕微。同時,隨着藥物推陳出新,現時已有不少方法舒緩化療的副作用。

 

標靶藥物治療(Targeted Therapy)

標靶藥物是透過截斷腦部癌腫瘤的異常血管生長,從而縮小癌腫瘤,甚至令癌細胞凋亡。過往大部分標靶藥物未能通過大腦的血腦屏障(Blood-Brain-Barrier),以致癌細胞在腦部不受控制,療效未如理想。

不過,近年醫學界已研發出新一代標靶藥物,可穿透血腦屏障抑壓腦部癌細胞擴散,大幅延長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

 

電場治療(Tumor Treating Fields,TTFields)

電場治療是近年醫學界嶄新的腦癌治療方法,特別針對素以生長速度快和複發率高而惡名昭著的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

電場治療的原理是利用特定頻率的電場對癌細胞作出干擾,從而減慢癌細胞分裂,抑制腫瘤生長,繼而令其凋亡。

研究顯示,結合口服化療同時使用,電場治療能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時間。由於電場治療並不帶有電離輻射,因此副作用輕微,大多是穿戴裝置引起的皮膚反應,例如頭皮痕癢、敏感等。

 

撰寫:Jolly  |  審稿:左阮靖

 

備註:文章旨在提供大眾資訊,這不可以取代與醫生進行的個人及醫學諮詢。最新資訊、計劃詳情請以有關的官方網站公布為準。


其他相關文章